沈醉在回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中曾描述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的一百多位国民党将军级战犯中,虽然绝大多数都毕业于黄埔军校,还有不少来自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等知名军事院校,甚至不乏留学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的军事高材生,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推荐的配资平台,这些曾经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们,竟然连一个会喊队列口令的人都找不出来。最后,这个任务竟然落到了军统出身的少将特务沈醉身上。
据郑庭笈回忆,当时推荐沈醉担任领操员时,沈醉曾忍俊不禁地掰着手指数道:光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就有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李仙洲、范汉杰、曾扩情、刘嘉树、马励武、周振强、郭一予等十多位,更不用说那些曾经指挥过数万、十数万乃至数十万大军的军长、兵团司令和总司令了,总数超过百人。说到这里,沈醉不禁感叹,这么多高级将领居然连最基本的队列口令都不会,难怪蒋介石会屡战屡败。
这个有趣的细节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在这些将军级战犯中,究竟谁才是最能打的?网上流传的功德林关了八个黄埔一期生,枪毙了一个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首先,功德林从未处决过任何战犯,更遑论黄埔一期生了,因为当时中央已经确定了一个不杀的政策;其次,与沈醉同期的黄埔一期生远不止八人。
展开剩余76%这些将军级战犯不仅性命无忧,战犯管理所还为他们提供了在当时相当优越的生活条件。除了保证饮食起居外,还组织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和适量的生产劳动。劳动内容主要是养猪、种菜和打扫卫生,而体育锻炼则以跑步和做操为主。每当回忆起这些将军们做操的场景,沈醉多年后仍会笑得前仰后合。
这些曾经养尊处优的将军们,在战犯管理所里闹出了不少笑话。沈醉在回忆录中专门用《人生百态自我暴露,做广播操洋相迭出》一章来记录这些趣事:几位大腹便便的将军,踢腿时最多只能抬到一两尺高。更滑稽的是,他们踢完脚后不是收回原地,而是像新兵学正步走一样向前迈一步。结果再踢另一只脚时,常常会踢到前面人的屁股或腿上。被踢的人立即回头质问,队伍就得停下来调解,让踢人者退回原位。可刚调解完继续做操时,同样的情况又会重演,被踢过的人怕再遭殃,立刻又回头争吵起来。
沈醉说,类似这样的调解他至少处理了十几次。最严重的一次意外发生在做弯腰运动时:最后一个人突然失去平衡,撞到前面的人身上,前面的人又撞到更前面的人,整排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有人手掌擦伤,有人鼻子摔出了血,场面一片混乱。
虽然将军们很少需要亲自冲锋陷阵,但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有不少将军血洒疆场。这也解释了为何现代军队对高级军官的体能训练如此重视。蒋介石麾下的将军们,有的养尊处优大腹便便,有的则骁勇善战。特别是那些从基层排长、连长一步步打上来的黄埔将领,说他们完全不会打仗显然有失公允。
在战犯管理所里,聚集了如此多能征善战或徒有虚名的将军,场面确实蔚为壮观。细看七批特赦战犯名单,会发现中将司令、副司令多到数不清。这里我们挑选十位比较著名或能打的中将正司令做个比较: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陈长捷、卢浚泉、廖耀湘、康泽、黄维,再加上因病去世未能出现在战犯名单中的汤尧和张淦。
其中张淦是电视剧《特赦1959》中蔡守元的历史原型,也是桂系仅次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悍将。著名的青树坪之战就是他的杰作,此战让林彪吃了不小的亏。在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和刘峙、杜聿明多次想调张淦的第三兵团参战,但都被白崇禧阻拦。张淦还处处设防,阻止宋希濂的部队开赴徐蚌前线。
原华中剿总作战处处长覃戈鸣回忆:白崇禧指示我用战斗力较弱的第二十八军和第二十军来顶替张淦兵团的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当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被围时,蒋介石多次要求调张淦兵团增援,都被白崇禧拒绝。宋希濂也在回忆录中证实,张淦兵团是桂系最精锐的部队,白崇禧曾亲口对他说,在武汉地区只有张淦兵团的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具有战斗力。
绰号罗盘将军的张淦总是以卦象不利为由避免打硬仗。他的第三兵团是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个被成建制歼灭的重兵集团。虽然张淦在电视剧中被塑造成喜剧角色,但在淮海战役期间,他却是许多国民党将领翘首以盼的救星。
不过要说张淦在这十位中将司令中能排进前三,恐怕多数熟悉解放战争史的读者都不会同意。论综合能力和抗战功绩,首推王耀武;在辽沈、淮海接连失利的杜聿明次之;至于迷信风水的张淦和书呆子黄维,则要逊色不少。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晚年虽然神志不清,但一提到黄维就说那是个外行。
杜聿明的能力不仅不及王耀武推荐的配资平台,可能还不如宋希濂。要不是大渡河阻隔,擅长机动作战的宋希濂很可能就成功逃往缅甸了。事实上,宋希濂早有率部入缅的打算,只是蒋介石始终不批准。如果当初蒋介石同意宋希濂和胡宗南的入缅计划,后来的历史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信钰证券_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_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