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中,华东野战军(华野)与中原野战军(中野)的战斗力孰强孰弱,一直是军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也是当年参战将士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这两支英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股票配资交易平台,但要论谁更胜一筹,只能说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1948年的洛阳战役就是最好的例证。当时,中野(时称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华野协同作战,共同攻打这座战略要地。洛阳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是陇海铁路中段的重要枢纽。国民党守军在美军顾问团的指导下,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城防工事。蒋介石曾夸下海口,称洛阳是固若金汤的钢铁堡垒。为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并支援刘邓大军,中央军委决定由这两支野战军联合发起洛阳战役。
面对坚不可摧的城防体系,攻城指挥部进行了周密部署:中野陈赓将军指挥的第4纵队负责攻打西门和南门,华野第3纵队则主攻东北门和东门。其中,华野3纵22团负责东北门,23团负责东门。3月9日,华野3纵奉命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逼近洛阳城。23团团长石一宸时年34岁,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指挥员,他率领部队承担了攻打东关的重任。
展开剩余63%战前准备异常细致。石一宸亲自带领连、营级干部进行了长达两天两夜的实地侦察和敌情调研。他们发现,守敌为扫清射界,拆除了大量民房,在东门外160米的开阔地带设置了18道防御工事,包括两道外壕和两道城门,还修建了从城内通往东门外的秘密地道。石一宸在东关的一户老乡家中召开作战会议,在墙上绘制了详细的敌军工事图。他将全团的火力——包括山炮、战防炮、步兵炮、火箭筒、迫击炮、六〇炮以及轻重机枪——都进行了精确分工,要求各火力分队必须完全压制敌军火力点,确保不让敌人打出一发子弹,为爆破突击创造有利条件。
3月11日晚,战斗正式打响。23团1营3连的爆破手们连续使用7包炸药,成功清除了东门外的所有副防御工事,14名爆破员全部安全返回;紧接着2连又用7包炸药炸开了第一道城门;1连的4包大威力炸药最终彻底摧毁了最后一道城门。突击队迅速抢占城门和城楼,连续击退敌军多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为后续部队进城扫清了障碍。
23团成功突破后,敌军集中炮火封锁东门外通道,企图阻止华野后续部队进城。炮火如此猛烈,以至于东门外的通讯线路全部中断,3纵司令员丁秋生与石一宸失去了联系。在这危急时刻,丁秋生派出一名参谋冒着枪林弹雨冲进东门,气喘吁吁地向石一宸传达命令:任命石一宸为攻城司令员,王良恩为政委,所有后续部队统一由他们指挥。
东门被突破后,丁秋生立即调集各团火速进城。在短时间内,解放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势如破竹地扫荡残敌。经过激烈巷战,至3月14日深夜,洛阳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全歼守敌,连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师长邱行湘也成了俘虏。
由于在两大野战军中率先破城,华野3纵23团1营战后被授予洛阳营的光荣称号。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时石一宸只是团长,但他在1955年仍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春天,病榻上的丁秋生中将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这位爱将:我们3纵有两员虎将,一位是8师师长王吉文,另一位就是23团团长石一宸。这番评价既饱含深情,又客观中肯。
这段历史被详细记录在陈冠任所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该书因内容详实、史料珍贵,曾荣登中国军事图书畅销榜榜首,成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书中对洛阳战役的生动记述股票配资交易平台,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信钰证券_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_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观点